持续多年的单多晶之争,在2017年终于要进入决出胜负的“拐点时刻”。

11月6日晚,A股上市企业通威股份(600438.SH)发布公告称,将分别与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签署《投资协议书》,在两地各投资建设年产10GW,合计20GW的高效晶硅电池生产项目。

这两个项目总投资金额预计高达12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流动资金20亿元。项目将于今年11月启动,整体项目将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在未来3~5年内逐步建成投产。项目建成后,通威股份的高效晶硅电池产能规模将高达30GW

通威掷下重金加码单晶,给本已降下温去的单多晶之争添上一把柴火,也给双方阵营的实力对比中添上了一个重要砝码。

通威也并非个例。市场上的主流企业早已经集体行动,单晶成为了一致选择。预计2017年底,国内单晶硅片产能将会相比2016年17GW的产能翻一番还多:大型主流光伏企业单晶产能将迅速释放,如隆基股份15GW中环股份12GW东方希望在新疆的8GW保利协鑫在宁夏的1GW晶澳在内蒙古的3GW晶科在新疆的3GW

而在市场应用中,单晶的市场份额也在持续提升中。在国内市场占比中,2014年单晶份额5%左右,2015年上升到15%,2016年达到到27%,2017年上半年进一步增长至36%,预计全年,超过40%基本已成定局。随着大量单晶产能的进一步释放,单晶占据半壁江山也将指日可待。

类目 2015 2016 2017上半年
新增装机 15.13 34.54 24.4
国内单晶市场占有率 15% 26.4% 36%

在光伏“领跑者”基地这个竞技场上,单晶更是显示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单晶产品得到了一致热捧。

据统计,在第一批领跑者项目中,国电投、华电、招商新能源等企业中标项目单晶占比高达100%,第一批领跑者800兆瓦项目中,单晶中标了511兆瓦,占比63.88%

在第二批领跑者中,单晶采购占比进一步加大。据统计,国电投、特变电工、中节能、中广核等在20个中标项目在全部采用了单晶组件。在第二批领跑者共计5.5GW项目中,单晶占比达到63.85%

单晶组件的势如破竹般的成功“逆袭”,与两大因素密不可分:

成本大幅下降

2015年以前几年内,单晶成本相对高是难以被市场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而最近一两年来,以技术进步推动的降本之路使得单晶与多晶之间的价差急剧缩小,性价比优势已经由量变发生到质变阶段。

凭借快速拉晶、金刚线切片、薄片化等技术升级的批量导入,单晶成本快速降低。根据行业公开数据,2015年初,单晶要比多晶贵30%左右;2016年上半年,单多晶硅片价差缩小到0.6元/片,单多晶组件价差0.1元/W左右。如今,每瓦单多晶硅片、电池同价了。

业界分析认为,后续随着单晶硅片生产中薄片、细线化的持续进步、以及PERC等高效电池技术的逐渐普及(对单晶的提效高于多晶),单晶组件的降本速度将持续快于多晶、并将很快实现全面低于多晶的每瓦成本。到那时,多晶还有还手之力么?

功率进一步提升

光伏江湖的“拐点时刻”:单晶替代已成趋势,多晶还能撑多久?相比多晶,单晶硅的晶体结构相对完美:杂质少、纯度高;高少子寿命;无晶界位错缺陷以及电阻率容易控制等。这些优势从根本上决定了单晶硅是高效晶硅电池最为成熟、理想的晶体硅材料。就好比一个基因优良的孩子,本身体质就好很多。
近年来,PERC(背钝化和局部背电极)电池技术的突破,更是进一步加大了单晶路线的竞争优势。通过应用PERC技术,单晶电池效率可以提高1-1.2个百分点。多晶即使叠加黑硅技术,也只能提高0.6-0.8个百分点,导致单多晶组件功率差进一步拉大。

同时,在PERC电池的初始衰减问题上,单晶已完全解决并量产应用,单晶PERC企业可承诺首年不高于2%的衰减率。目前,主流企业都在加快PERC产能的建设,预计2017年底PERC产能将达到29GW随着PERC产品在未来的规模化量产和应用,将进一步加大单晶路线的竞争优势。

正是在上述两点上的压倒性优势,“单晶替代多晶”的趋势正在加快。在这一趋势下,国内电站业主的组件采购倾向正快速向单晶倾斜。在一些主流电站投资者采购单晶的占比中,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过了50%

2017年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单多晶的路线对决也已经迈过“拐点时刻”,剩下的只是在何时来宣判结局而已。

随着单晶占据主流,2018年的市场将会充满悬念:行业大洗牌会不会上演?谁将在这场洗牌中被历史淘汰?布局决定结局,思路决定出路,悬念或许很快就将揭晓。

来源:光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