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分布式能源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当中,风电、光电、水电已变的随处可见,同时在用电侧“煤改电”要求的提出、电动汽车等新兴负载的接入背景下,电网运营与设计规划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新发展、新用途同时也伴随着新问题,新能源从它出生便伴随着间歇性、不稳定性的特质。由于储能具备按需消、发电的独特能力,如若介入电网系统将为其解决现有主要发展瓶颈并提高其经济能力。储能在电力系统中有着广泛应用前景,涵盖发电、输电、配电和终端用户的所有方面,具有容量价值、能量价值及辅助服务价值。
没有储能的光伏是没有未来的?
一直以来国家是鼓励分布式光伏发展的,但通过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不难看出国家已经开始控制其发展规模。首先我们要明确为什么要控制光伏的发展规模呢?相关部门是否有出尔反尔的嫌疑呢?其实不然,像开头说的国家是鼓励发展分布式光伏的,只是出于两部分原因而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一方面,光伏发展速度超出了国家的预期值,许多企业看中的并非是其本身使用价值而是把它当做一种理财产品,这一点已严重违反了国家补贴的初衷;另一方面,由于大规模分布式能源的接入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电网平衡,向电网消容能力发出了挑战,弃风、弃光、弃水现象愈加严重,已然导致部分地区电网电能质量明显下降。未来,预期国家会限制分布式能源的上网比例,还原其自身属性,要求做到大比例份额的自发自消。
光伏大规模应用的初衷是使用清洁能源来代替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然而如何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占比一直以来是其发展的巨大瓶颈。回到分布式,想自发自消又不想减小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容量,储能系统的运用不得不说是目前最佳解决方案。分布式能源+储能+负载,这一基础微电网将成为未来电力能源应用的主要方式,可并网也可离网。储能系统的加入让分布式能源变的更加可控、更加纯净,让清洁能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经济性依旧是市场最大的阻碍
很多人都在拿着对待光伏的眼光去看待储能,其实是不对的!储能系统不同于光伏,储能系统受制于电池寿命的影响其本身应定义为消耗品。光储一体项目要求化学电池储能应达到三大重要指标:一、能量密度,具体指系统持续充放电的能力;二、功率密度,指系统在单位时间内释放电能的能力;三、电池循环次数,直接关系到电池的使用寿命。经常能够遇到业主问:这个电池能用几年啊?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说法,电池的寿命不是年限而是由电池使用策略、本体循环能力所决定的,举个例子:假设一块蓄电池在放电深度DOD60%下循环次数为1000次,如果放电深度达到80%那么它的循环次数可能仅剩300次。如何正确设计、使用储能系统将直接影响其经济性。
由于储能系统是消耗品,所我们做预算时要考虑到后期的电池维保及更换成本,加之其本身的高昂价格让很多意向客户望而却步。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寻找最佳运营模式来争取最大经济效益当属储能系统现阶段应用最需要关注的关键点!储能系统非搭积木,不是算一两个电压、电流值就能够设计的。
没有政策支持就不做“分布式储能”了?
分享一组某权威机构发布的预期数据:预计到2020年,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36.97GW,占2020年全国发电总装机量1800GW的7.6%。数据看似令人欢喜但分布式储能又能占几成呢?分布式储能系统在电力用户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且应用场景多样化,对于电网来说是潜在的优良资源。然而其容量小、数量多、分布不均衡、单机接入成本高、系统操作及管理困难,给电网的规划运营带来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和技术难题。分布式储能系统应用正面临着如此多的问题,按照以往的市场思路当下最期待的应该是国家政策性扶持与资金补助。国家没有政策支持吗?
要说政策对中国储能市场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早期的政策主要集中于电池材料及技术的科研经费支持和技术验证,主要是从科技攻关、项目应用推广的角度推动储能的发展。随着储能技术的进步,其逐渐走入市场应用阶段,主管部门频繁修改电力、能源以及环保等相关政策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已然是在帮助产业扫平障碍、提供机会。
截止至2017年末国内主要储能政策汇总
2017年10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储能指导意见”),明确我国储能发展的路径及应用场景。“储能指导意见”还提出了10 年发展时间表:第一阶段是“十三五”期间,建立试点示范项目,研究技术装备、开发探索商业模式,制定规则、引导产业稳定步入市场化;第二阶段是“十四五”期间,推动储能产业广泛应用,实现产业商业化、规模化。
储能尚属大规模应用前夜,政策值得期待,但不要过度依赖,想同光伏一般疯狂赚取国家补助怕是不大可能!其实,自储能出生那天起它与生俱来的特性便已赋予它价值,它需要的不是补贴而是合理应用,储能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潜心专研而非追逐暴利!疯狂的光伏2017已然过去,你在期待储能爆发的20XX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