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低谷期,企业之间的竞争或不仅仅是销售业绩的比拼,更多应该是一种综合实力的较量。特别是随着531新政出台,高歌猛进的光伏市场紧急按下减速键,制造企业思考的问题已经由谋发展转变为求生存。
过去的一个半月里,光伏新政的后遗症日益显现。停产、休假、讨薪、裁员、降薪股票跌停……各种负面新闻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不管是上百亿市值的龙头企业,还是入行不久的中小经销商,原有业务都或多或少因新政而遭遇了阵痛。然而待冷静下来理性思考,这何尝不是一次关于行业洗牌的警钟?过度依赖国家补贴在现阶段已经行不通,光伏企业想存活、想发展,唯一的通路就是提质增效,精进产业技术,遏制非理性扩张,建立更多元、稳健的业务模式。这不仅对企业,对实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我国光伏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多元平衡定位不惧政策巨变
市场规模收窄,短时间内企业压力倍增。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在7月8-9日召开的2018中国光伏领袖峰会上表示,受政策影响,过去行业飞速发展的态势已经难以为继,预计2018年光伏装机规模将下滑至30GW或以上。如此现状,最考验企业的莫过于自身抗风险能力。
作为涉足光伏逆变器领域的企业之一,科华恒盛在销售规模的扩张上或许没有其他企业迅猛,但稳健的财务政策却让其在抵御市场风险上不断增强,正如科华恒盛一直以来的企业发展理念——平衡发展、多元布局。
1988年,科华恒盛切入电力电子设备制造领域,以UPS电源起家,目前其业务版图已形成了以“智慧电能业务”(UPS、高端定制电源、军工电源、电力自动化系统)为主体,“新能源业务”(光伏、储能、微网、售电、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和“云服务业务”(云动力、云服务、云安全)为两翼的三大板块。据2017年度财报描述,目前在“一体两翼”的战略指引下,公司已持续向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提供商转型,并不断推出多场景融合的技术解决方案,如“光伏+交通”、“数据中心+光伏”等,呈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
当然,财报指标也进一步佐证,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已经显示出良好的驱动优势。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12亿元,同比增长36.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6亿元,同比增长148.42%。其中,智慧电能业务收入占比约51%,云服务收入占比约31%,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约18%。
科华恒盛产品总监曹建表示,公司自2010年上市以来,一方面坚持主业——UPS制造不动摇,实现智慧电能业务持续稳健发展,另一方面,新能源、云服务业务也成为目前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在新能源板块,科华恒盛已从单一的产品制造商转变为涵盖光伏、储能、微网等不同场景类型的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特别是伴随近几年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司新能源业绩也一路上扬。以光伏逆变器为例,科华恒盛2017年出货量达2GW,表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探求“光伏场景”附加值
新政之下,光伏企业纷纷寻求生存出路,或加大技术创新,或选择出海自救,或断臂求生,或探求相关附加值。
业内普遍看来,当下补贴下滑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推进整个行业降本增效才能摆脱新政泥潭,最终实现平价上网。而对于逆变器企业,不少业内人士则认为,受电子电器供应链影响,目前逆变器成本下降空间仅有10%-20%,甚至低于10%。
“仅仅从设备角度出发是不够的,必须从25年电站系统角度出发,提高电站系统生命周期意识,降低度电成本,确保电站系统发电量。”曹建解释,由于行业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统一的认知水准,在系统设计、施工、运维等层面暴露出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电站寿命与收益。因此,应对“去补贴”的行业风向,电站系统一定要具备高质量的设备、设计、施工及运维。
在降本空间有限、系统各个环节难以协同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创造更多附加值成为众多光伏逆变器企业思考的问题。
近几年,在政策东风下,储能市场热度持续上涨,“光伏+储能”迎来发展新机遇。科华恒盛另辟蹊径,积极发挥自身储能优势,其探索的光伏场景解决方案多面开花,正有效支撑着光伏业务持续发展。
据了解,在工商业领域,科华恒盛结合“光伏+储能”系统,利用工业厂房、机场、公路等场景进一步开辟自发自用工商业模式;在海岛、牧区、边防哨所等偏远特殊场景,利用太阳能、风能、小水能、油机等多种形式发电,提供离网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使得供电稳定性大为提高;在户用储能领域,致力于构建家庭能源生态场景,通过生产-存储-消耗来有效地管理家庭能源循环,减少电费支出,保障电力供应,或是加入综合能源分享社区,帮助客户实现独立能源生活,在欧洲、澳大利亚、东南亚地区市场备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