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能源转型?复合型能源技术是关键。它集电、热、交通能于一身,并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全球经济“无碳化”路在何方?路,就在复合型能源这条“独木桥”上。实现Energy Supply 4.0,数字化扮演抛砖引玉的角色,而复合型能源则是“铺路人”。
缘由一:复合型能源让能源体系更加高效
纵观当今能源格局,可再生能源比例正不断扩大。根据REN21发布的《2018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报告》,2016年,全球最终能源消费中,可再生能源占比近20%。此外,根据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Solar Energy Systems)统计数据,2018年上半年,德国净发电量(即家庭、企业用电量)中,可再生能源贡献占比高达41%。论在全球能源供应中的地位,风能、光伏发电的地位不容小觑。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太阳能、风能无法召之即来,因此,无法稳定供电。而一旦这两种能源供应饱和,则会造成产能过剩,而需求侧无法消化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减少电厂所发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多发出来的电,就会白白流失。
胜任“指挥官”一职者,非复合型能源莫属。它可让能源在不同行业间自由流动。毕竟,能源种类繁多,电能只是其中之一。就拿供热和交通两大领域来说,当前,依然要靠化石燃料来供能。根据REN21发布的《2018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报告》,在供热行业,可再生能源占10%,而在交通行业,仅占3%。这个比例与传统能源相比,乃是天壤之别,因此,赶超形势依然严峻,但也愈加迫切,因为这两大行业加在一起,占总能源需求的80%左右(供热和制冷占48%,交通占32%)。而能源生产活动中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排放量,都是源自这两大行业。
有效协同,提升效益
复合型能源将能源相关行业,如电、热、制冷、交通等有效整合,以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拿运输行业来说,大力推广使用电动、天然气汽车,其能源可直接取自自然资源。这毫无疑问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再来看供热行业,目前,改造重点是供热泵和热元件。目标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为家庭供暖。这便是“电+热”协同效应,由此实现了,哪儿需要能源,便让其流向哪儿的精准能源调配。
缘由二:只有复合型能源才能真正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应
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如发生电能过剩情况,则可通过“电转X”技术和电池储能系统将其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源,从而增加供热、交通两大行业可再生能源的占比。上述“X”代表能源载体。电转气、电转热以及电池储能技术是该领域最常见的三种技术。
电转气(简称P2G)
现阶段,供气网络已能够满足大批量输送、储存能源的要求。而利用“电转气”技术,可再生能源亦可加入储能行列。
例如,生物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甲烷,甲烷进入天然气供气网后,又可用作化工行业的原料、车辆和飞机的推进剂、或用于燃气电厂的回收转换工艺。
电转热(简称P2H)
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过剩电力还可用于供热。电能随即转化为热能,即可储存,亦可加热水。与P2G技术不同,电转热的转换效率将近100%。因此,可以1:1的比率替换化石燃料。
电转热装置属于混合型设备,须配备一台热发生器,由传统燃料如木材、天然气等驱动。一旦出现电能过剩的情况,电能将转换为热能。否则,将继续使用传统燃料供热。
热能既可输送到当地、地区供热网,亦可用于向本地居民楼或企业供暖。热能还可临时储存在一个缓冲罐中,需要时调用,从而实现供能平衡(即“负平衡能量“,示例请见缘由四)。
电池储电
电池储能系统安全可靠,能够储存可再生能源产生的过剩电力。系统由可充电式化学电池(电池蓄能装置)组成,可吸收多余的能量,并在需要时释放。电池储能系统与光伏系统搭配使用,可用于居家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能在停电时,确保家庭正常供电。而应用于兆瓦级电厂,则可为保障正常运行提供后备电力。此外,电池逆变器可协助快速稳频和临时调电(含因系统惯性而造成的输电波动情况)。这主要用于应对紧急用电的情况,因为短时间内调配大量电力,来满足某地的高用电负荷这种情况是司空见惯的。例如,一座足球场的防汛灯系统启动时,发电机转子产生的动能可调用后备电力,从而短期内实现电网的供需平衡。相对于发电机这个转动的庞然大物,电池逆变器具有其特殊优势。传统电厂的电量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作为后备电力输出,而电池储能系统的全部额定电量均可作为后备调用。比如,一个功率为30兆瓦的电池储能装置,其后备电力输出能力相当于一座1000兆瓦(1吉瓦)的电厂。
即使出现大面积停电,电池逆变器依然能做到迅速恢复供电, 这种技术被称为“黑启动”,意即,逆变器可不受电网影响,独自启动,从而确保供电不中断。
缘由三:复合型能源助消费者实现能源独立
乘复合型能源发展的“东风”,消费者可积极参与能源转型,而不只做一名旁观者。不少光伏和小型风机系统都已被广泛应用于私人经营,甚至在公园也可见到。这本身也反映出,人们对于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的意识正在增强。发展可再生能源,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财政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企业用户正逐渐告别供电公司以及化石燃料,实现电力的自给自足。通过智能型能源管理系统这个“大脑”协调指挥,光伏经营者可有效协调电力的消费和生产,从而实现“自己发电,自己消费”,最大限度上满足自身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需求。
从电力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变
随着发电不再由电厂“一家独大”,以及数字化技术对能源转型的影响不断加深,光伏经营者自身也在完成从消费者到“产销合一者”的转型,并通过直销手段,积极活跃于能源供给行业。放在以前,这只是大型供电公司和公用工程公司的专利。而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在,随便一个经营者都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并将其出售给有需要的邻居。此类经营模式有当今的直销,以及未来的 P2P 或弹性市场(见缘由四)。就技术来看,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甚至可让家庭、企业或工厂独立于电网之外,建起自己的供电系统。
缘由四:复合型能源保障电网稳定供电
当然,正如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会出现波动那样,能源需求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为什么,公用电网中发电和消费之间的偏差要由能源平衡市场来调节。为全天候保障电网稳定供电,电厂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准备好平衡用电。
当用电需求超过发电量,须迅速向电网供电(即“正平衡能量”)。但是,当用电需求小于供电量,须从电网中抽出电量(即“负平衡能量“)。参与能源平衡市场的电厂经营者将付费购买平衡所需能源。
有效储能,以备不时之需
说到大型电池储能系统、电转热系统,不得不提一下两者的优势。运用这两种技术,可在极短时间内调配电能、储存过剩电能——这让化石燃料电厂望尘莫及。
接入电网的电池储能系统能够在需要时,随时调用储备电力。另一方面,通过结合使用 P2H 系统,生物质电厂的电力无须立即输出,而是能以热能的形式暂时储存起来。遇到阴天、无风的日子,储存的热能可作为后备电能使用,因此,无需像化石燃料电厂那样一直保持运转,从而间接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
缘由五:复合型能源支持全球气候保护
将能源生产和消费进行“复合型”改革,其根本目标是全面实现世界经济的“无碳化”。
在 2015年12月举行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COP 21)上,国际社会一致同意,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工业革命前相比,控制在2℃以内。《巴黎协定》于 2016年11月正式生效,在国际法框架下,对各方均有约束力。还有一个小插曲。尽管美国于 2017年夏天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并且按照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说法,至少是“暂时性”退出,但国际社会其他成员从自身安全出发,还是坚定不移地恪守该《协定》。这个局面还是令人欣慰的,毕竟,那些意识到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而并非假新闻的有识之士现在也看清了:如想在长期内落实气候保护,只能走可再生能源这一条路。并且,越早越好。
是绿色电力,还是纸上谈兵?
尽管已达成共识,但仍须尽快将理论落实到行动上。一方面,是各种可再生能源在全球“遍地开花”,另一方面,迄今为止,却几乎没见到哪一座化石燃料电厂关停。这样来看,如果化石燃料电厂和核电站仍源源不断地排放有害气体、生产核废料,给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带来损害,那么,绿色电力岂不是一纸空文?
而复合型能源证明了,化石燃料电厂无须以基本负载发电,来在需要时提供平衡电力。通过将各个能源领域灵活互联,可在快速响应、成本优化以及气候保护方面,更好地实现这一点。
复合型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拯救全球气候的唯一途径。只有走综合性、可再生能源道路,才能成功实现能源转型。在这方面,我们要深挖机遇,积极探索打造灵活的系统,开发前景广阔的分布式能源技术,并用好数字化这个引擎。无论是对于实现稳定的能源供应,还是打造更有利于生存的气候条件而言,复合型能源无疑是一条双赢之路。
复合型能源给我们带来什么?优点一览:
通过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减少破坏气候的二氧化碳排放,来实现能源转型
减少向大气中的有害物排放,从而降低相关的发病率/死亡率。燃烧化石燃料不仅会产生二氧化碳,还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颗粒物、一氧化二氮、汞、铅、镍、铜以及砷等物质
可替代核电,因此,降低了核风险(运行和废料)
减少水消耗(在德国,化石燃料电厂的冷却用水消耗占全球总用水量的44%)
增强了能源供应的稳定性:能源生产中的原料取之不尽,可替代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由于原料可就地取材,无须从政治不稳定的地区进口,因此,实现了原材料的自给自足
消费者可享受更低廉的电价:光伏和风电越来越便宜。反之,化石燃料和核电的成本则日趋高昂。
供能方式更灵活,话语权更加分散:若干家大企业独揽“红利”的时代终结,分散式经营者和用户将更多受益。
为无电地区送“福音”:可再生能源技术打造稳定的能源供应,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