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中对于攻坚战的打法做出了调整,即从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并举转变。

而在众多扶贫方式中,光伏恰好可以同时发挥这两方面的作用!

       开发式扶贫,即在国家必要支持下,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温饱、脱贫致富。

而保障性扶贫,是重点针对那些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以慈善帮扶、社工助力为辅助的综合保障体系。

此前,我国始终强调以开发式扶贫为主,但根据最新统计,我国剩余3000万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分别超过40%、14%。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比例超过16%,属于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人群,因此开发式扶贫需要继续,但应加大保障式扶贫的比例。

光伏扶贫,既能发挥保障性扶贫的作用,也能实现开发式扶贫的功能。

       对于保障性扶贫,光伏可以为缺乏劳动能力的用户增加收入。

具体来说,即是通过在村里居民屋顶或公共用地上搭建光伏设施,全部上网之后获得两部分收入:一是电费收入,二是来自国家和省级的补贴,这些收入由村集体统一分配,除了运营等基本费用之外,其他则会分给困难群众。

在浙江等地的一些农村,这种模式已经实现了较好的帮扶作用。以温州某地农村为例,平均光照为4小时/天,一个投资50万元左右的光伏项目,全年可以获得6-8万元的收入。同时,村里会有专门配套的收益资金的管理办法,并对贫困户进行动态监测,确保这些收益能够精准对接最需要的农户,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补助。

       对于开发式扶贫,光伏则通过与农业等产业相结合的模式,并形成光伏的完整产业链。

在山东即墨,这种模式已经形成了即墨太阳能小镇,小镇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入手,在实现土地流转之后,对农村统一规划,推广工厂化房屋技术和太阳能路灯等设施,建设光伏大棚,并围绕农业高科技,发展旅游,休闲,教育等服务产业。

而科技含量高的小镇必然在一段时间内投入不菲,在投资高企的前提之下,要想把价格拉低,唯一的办法就是最大程度挖掘有限空间中的生产能力,即让单位面积中的产量尽可能多。即墨的经验是尽量挖掘有限面积土地的产出,具体可以概括为“棚顶太阳能发电,棚内发展生态农业”。

除了光照、土地、技术、资金和模式,开发式扶贫成功的关键点,在于消纳市场和消费市场。

消纳市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农业用电的电价要低于目前的光伏发电电价,因此,在建立光伏大棚之前,需要考虑所发电量能否并网、能否消纳。如果仅是自发自用,其收益必然小于上网所得。

而消费市场的重要性更为显而易见,农产品生产地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临近消费市场。如果没有足够的消费市场和渠道,而需要经过长途运输才能实现消费,那么产品的附加值必然降低,并影响到收益和模式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