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湾最大太阳能制造商茂迪股份宣布其昆山工厂因订单急剧缩减而停工,引起行业一片哗然。据悉,茂迪股份电池总产能共约3.6GW,生产工厂基地包括桃园、台南,及苏州昆山、马鞍山与徐州等地,其中昆山电池片产能800MW。

像茂迪这样解散昆山基地的事件不会是个案,台湾绝大部分电池产线成本都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老牌专业电池厂商和一些长期失血的电池厂商正在逐渐退出。

531光伏新政后,电池片的价格跳水,停产消息不断,只有持续保持成本价格优势的企业才能在这一轮行业低谷中生存。电池成本受工艺改进、效率提升,以及去瓶颈化,都会对成本产生影响。

各光伏企业电池片非硅成本解析

目前,各家制造商电池片非硅成本基本可分为四个区间:第一梯队的公司为通威股份与隆基股份泰州工厂,通威股份历来做在行业平均水平线以下,已降至0.3元/W以下,隆基成本在3毛左右。

紧随其后处于第二梯队的是晶科、晶澳、天合、阿特斯等主流组件厂商新建的电池产线,以及新进入的专业电池厂商如爱旭、展宇,由于产线较新,和通威股份差异不大,成本3毛5左右。

第三梯队,国内中小产线,如大全新能源的电池线等,很多产能在几百MW-1GW之间,成本处于行业平均水平,即4毛-4毛5左右;第四梯队,不正常运营的电池线,如之前的英利和最近的海润等,成本和台湾绝大部分电池产线一个水平,在6毛钱左右。

从整体看,光伏行业在多晶硅、硅片、组件、逆变器等生产环节已经形成了巨头鼎立的市场格局,只剩下电池环节,因为成本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以及各家企业自有产能的限制,此前并没有具有代表性的巨头出现。

毫无疑问,经过这一轮行业低谷后,电池片巨头时代也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