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在通达股份董事长史万福深喉的那根“刺”终于被“拔”了出来,拔刺的正是顺风国际的实际控制人郑建明。在光伏界,他以并购昔日全球光伏组件排名第一的巨无霸无锡尚德而闻名。

卡在史万福喉咙的那根刺是洛阳万年硅业有限公司(下称万年硅业)。这家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光伏企业,在刚刚宣布投产时就突然休克——停产至今已经超过五年。

今年1月30日,万年硅业与扬州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郑州举行投资洽谈会,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当地政府协调下,万年硅业与郑建明走到了一起。据河南当地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媒体《大河报》报道,顺风国际出资逾3亿元,出资后占股51%,处于实控地位。

《大河报》称,顺风国际的第一笔资金已到账,万年硅业将于6月中下旬正式启动生产。

万年硅业是河南上市公司通达股份与恒星科技的转型杰作,两家之前的主业为电线、电缆,在这个充分竞争行业内,由于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产品,毛利率水平较低。“一年到头辛苦经营赚不了几个钱,这是行业内的共识。”

2008年,当地颇有名气的两个企业家,联合多个投资人共同出资10多亿元闪电上马了多晶硅项目。彼时多晶硅的价格和销售都火爆一时。“是多晶硅最疯狂的年份。”业内人士对这一时期记忆深刻。

不过,也正是从2008年开始,大跃进中的中国内地光伏产业积聚多年的内忧外患全面爆发。欧美“双反”的大棒砸向了“两头在外”(上端的硅料和终端的应用)的国内光伏制造企业,直接促使包括尚德、赛维等一大批光伏大佬纷纷告急,并引发了光伏制造领域的企业关停潮。

生不逢时的万年硅业成为光伏行业退潮中的受害者,并拖累其最大投资方通达股份与恒星科技陷入亏损的困境。相似的投资偏好,让两家上市公司的业绩出现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公开资料显示,两家公司在万年硅业的发展目标,不可谓不惊人。2008年一期投产时,只有一条年产500吨的多晶硅生产线,万年硅业在2011年增资扩股之后,计划实现二期发展年产5000吨的目标;三期年产1万吨;到2015年,要实现达到10万吨多晶硅的目标。

有关人士对记者透露,自从上马光伏项目后,通达股份与恒星科技两家当地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就开始了痛苦的历程。宏大的目标终因形势突变而搁浅于纸上,面对眼前进退两难的项目,两大上市公司如鲠在喉。

至今,郑建明通过亚太资源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这一平台,加快在新能源完整产业链的全球战略布局,进行了超过200亿美元(约合1242.28亿元人民币)的战略投资,郑建明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技术私人投资者。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通达股份与恒星科技两大原始股东在此次引进顺风国际作为投资的过程中,心情颇为复杂。一些高管大呼“亏大了”。多位光伏业人士表示,以万年硅业对外公布的投资规模,顺风国际又成功进行了一次抄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