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国戏说光伏,是想换个角度看我们自己,世事无所谓对错,我等既是看客,亦是演员,凡事不必太较真儿
以前读三国演义的时候,不太明白罗贯中为什么会给曹操一副奸雄的人设,那可是开启乱世一统的牛逼人物,几千年历史也出不了几个的那种。
再读三国已是网络时代,才猛然醒悟,罗贯中这样的大明朝著名大V写手,莫不是也在刷读者流量吧?
都说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看来无论正史还是演义,都是在为各自的流量服务,已经无所谓真相,就像现在一些企业的宣传一样。
有些令人称奇的是,在聊起光伏三国话题时,居然不少业内朋友不约而同都认为同一位光伏企业家最像曹操,不但江湖地位差不多,霸气个性相似,甚至连长相都神似。说长相相似的那位朋友,是看电视剧三国演义长大的吧?
后来,这个话题聊得多了,就有了点新的想法。觉得与其去看光伏企业现在谁更像曹魏,不如去观察谁更有可能成为这个行业未来的曹魏,以及西蜀和东吴。
为分析方便,设置了一些前提条件,比如主业为制造企业,比如以民企为主,比如企业所在地等。对企业规模反倒没有太在意,这显然受了刘备大器晚成的影响,觉得一时规模并没有那么重要。
而光伏制造企业多在江浙,显然不合适都划分到主场在江浙的东吴集团的候选者里去。幸好不少光伏企业的老板或者高管团队个性都比较鲜明,其中既有南人北相也有北人南相,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倒也符合伟大领袖“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的方法论。
这样一来,算是勉强给魏蜀吴三个集团划分出了一些候选者。
虽然历史的最终结果是曹魏集团一统天下,但光伏制造业的未来不太可能一家独大,更有可能是百花齐放的格局。
这基于三点判断,一是光伏技术一直在进步且在能看到的未来中没有止境,而技术进步或者新技术的涌现无疑需要众多企业前赴后继推动;二是这个一出生就带着顽强不息民企基因的行业,充分竞争已是常态,想要寡头崛起,难于登天;三是光伏的终极竞争对手不是同行,而是传统电力体系,能够撼动这一庞然大物的,只有数量庞大的“屌丝”企业,绝非几个寡头。
所以,虽然不太明白非要提高一个新兴产业集中度的背后逻辑,但也谨遵上意,去想象一下魏吴蜀三分天下各领风骚是个什么样的格局。
对其中企业的认识,也仅是一种远观,所谓雾里看花,也是抛砖引玉,有兴趣的看官可以一起来聊这个话题,随时指教和补充。
这里选几家个人认为的曹魏集团的候选者,简单谈谈观感。
一
先说协鑫吧。协鑫的光伏产业板块发端于徐州,而徐州自古就属北方,加上其经营风格颇有北方的勇猛,划到曹魏集团候选者中估计争议不大。
挟天子之所以能够号令各方诸侯,因为天子只有一个,属短缺品。在这一点上,坐拥全球最大硅料产能的协鑫,确实最像曹魏。而且,协鑫旗下不但有数家光伏上市公司,朱共山麾下也确实人才济济,阵势毫不输于曹魏集团。
大约在2009年前后,曾听一位业内企业家讲述朱共山当时的光伏战略:紧紧抓住硅料和下游应用两头,与产业链中间环节充分合作,当两头高高翘起,便形成协鑫的产业微笑曲线;两头翘得越高,协鑫微笑曲线就越完美。
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完美的战略,只是不知道协鑫后来的发展为什么偏离了这一设计。
如今的协鑫,几乎对光伏产业链的所有主要环节均有染指,既是全球最大的硅料企业,也是最大的硅片企业,组件产能也有四五吉瓦,电站装机更是后来居上高达五六吉瓦。
在产业链的主要环节都展开竞争,这与向所有诸侯都开战的三国曹魏集团,何其相似。
世事虽然难料,但仍有一些规律可资参考,比如利害相生。优势和劣势,往往是并存的。
在同一个产业里有多家公司,这在行业形势好的时候,即使存在与客户竞争的问题,可能也不会太突出,而一旦行业形势下行竞争加剧,仅仅集团内部各产业环节之间的相互牵扯,恐怕就能导致不小的内乱。
回顾光伏行业的发展史也可以发现,除了因硅料而倒下者外,其他出现严重经营问题的公司,原因基本上都是由于无法在制造业和电站两头形成平衡。或者说,这一模式本来就不太可能形成平衡。
这不仅是协鑫的挑战,也是大多数两头赌的光伏制造企业的挑战。
再来看天合。把天合划入北方其实拿不出什么令人信服的理由,更多是一种个人观感,觉得它颇有些北方人的大气豪迈。
天合的电站装机似乎一度也达到了两吉瓦左右,且由于入市较晚进入补贴目录的项目不多,补贴拖欠压力也不小,好在的是,听说最近已经脱手得差不多了。
天合此前其实一直谨守着组件制造业的策略,在国内地面电站市场的黄金窗口期也并未入市,但不知为何却险些“晚节不保”。
数年前曾听一位比较了解高纪凡的朋友讲过他的一些创业故事,从中似乎能感受到他深藏内心的某种情怀。或也正是这种情怀,促使他对天合股权做了较为分散的设计,而由此也引发了后来一系列的故事。
作为这一波海外资本市场退市潮流的积极者,天合回归A股的路似乎并不顺利,这既跟资本市场的大环境有关,可能也有市场对眼下的光伏行业不看好的原因。
但短期来看,高纪凡面对的最大问题,或还不是能否成功上市,而更有可能是随着中国市场紧缩庞大产能如何消化的问题,尽管私有化带来的融资压力也很紧迫。
当然,这其实也是一个长远问题,同时也是所有组件企业乃至整个光伏制造业的问题。
不过,组件环节的资产压力和融资压力都相对小一些,这也成为组件企业不是优势的优势。市场不好,大不了关停一些产能,至少还有转圜空间。
晶澳的北方企业身份,估计不会有人质疑,它有两个策略给人印象深刻。
其一是对下游电站市场的克制,这在一线光伏制造企业中实属少见,与后来才崛起的组件新科龙头也基本上没有可比性。
源于半导体行业的晶澳,不仅是国内最早的规模化光伏制造龙头之一,其光伏电池技术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稳居大陆光伏行业头牌地位。
在国内地面电站市场的黄金期,大小公司纷纷涌入,那种“钱途”诱惑几乎无人可挡,晶澳却能坐怀不乱,无论原因为何,无疑都值得研究一二。
要知道,出身电力行业的靳保芳,即或不是光伏行业对发电业理解最深的人,也一定是其中之一。
其二则是刻意保持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出货比例,尽可能维持国际市场销售比例大于国内市场。
晶澳的两位副总裁曹博和孙广彬,都曾不止一次强调过这一点。作为晶澳分管战略的副总裁,孙广彬入职晶澳之前曾是中欧光伏双反谈判的中方主要代表,对国际光伏行业相当了解,对晶澳此一市场策略或是多有贡献。
要说晶澳的软肋,曾有坊间人士认,应首推其高管团队的本地化倾向,并例举几年来数位外省籍高管的离职以资佐证。不过,细一琢磨,却又感觉这很难说明什么,姑且不说业内家族企业遍地,即使仅看高管跳槽率,恐怕也是远超三国时代。
其他北方光伏企业,除了英利,给人印象更深刻的可能要算阳光能源了。
阳光能源同样出身半导体技术,也是光伏制造业最老牌的上市公司之一,只是一向低调发展,甚至于业内都有不少人知道其存在。
阳光能源的更多影响力,来源于其掌舵人谭文华。
与公司的知名度不高相反,虽然同样低调,但谭文华的温良敦厚在业内却是有口皆碑,据说他曾扶持了不少业内兄弟创业,可谓尽显一代行业带头大哥的风范。
这么一看,倒觉得谭文华身上颇有三国演义中陶潜和孔融的影子,此二公要么乐善好施出手大方,要么不遗余力帮扶刘备这样的创业者。
对于英利,恐怕也唯有一声叹息了,这实在是又一家不得不让人深感惋惜的中国光伏企业。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军旅出身的苗连生,在铁血方面倒有几分神似于霸道的曹阿瞒,但不知道是不是也正是这种个性,让英利错失了最好的重组时机。
自古燕赵多豪杰,身处燕赵福地的英利,一如三国战场上的猛张飞,勇不可挡,却难堪帅印。在未来的光伏制造业争霸赛场,或也只能成为一名看客了。
以三国戏说光伏,是想换个角度看我们自己,世事无所谓对错,我等既是看客,亦是演员,凡事不必太较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