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2年欧美“双反”引发的寒冬之后,我国光伏产业在“531新政”后迎来了第二轮的震荡。分析认为,我国光伏产业“三高一低”(高负责、高投资、高补贴、低核心技术)的先天症状亟需解决,如此方能真正将“光伏大国”打造为“光伏强国”。

       后“531新政”时代:光伏产业由大转强任重道远

“531新政”之后,我国光伏产业遭遇了重大困境。包括海润光伏、江苏振发、南京中电等在内的多家光伏企业曝出讨薪事件;隆基股份、赛维LDK、保利协鑫等龙头企业也纷纷停产减产或出售子公司和下属电站。

欠薪、停产、减产、裁员等大戏连番上演,加剧了行业的焦虑情绪。“531新政”以后,无论大中小企业都免不了因为订单减少而削减产能甚至停工。

订单减少的同时,相关产品的价格也在不断下滑。以多晶硅料为例,从新政前的115元/公斤的价格跌倒现在的80元/公斤;硅片价格也也从3.5元左右跌到2.3元左右,低于成本价。所以有相关从业人员表示,以前每月都是月产硅片7600万片,现在每月的产量才1100万片。

让光伏产业迷茫的问题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按照“531新政”,2018年不再安排建设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分布式光伏项目规模为10GW。然而上半年分布式光伏的装机容量已经超过这个限值,达到了12GW。这也就意味着,全年的指标已经告罄,明年的政策还没出来,下一步到底走向哪里,无人可知。

所有有人感慨:中国的光伏产业过分依赖政策,政策稍微有点风吹草动,整个行业就是狂风暴雨。比如这次,“531”新政对补贴政策踩了一脚急刹车,整个光伏产业立即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

根本原因在哪里?十几年的时间,我国光伏产业从无到有,并迅速成为国内少数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发展迅猛,但我国光伏产业也患上了先天的病症:高负责、高投资、高补贴、低核心技术,人称“三高一低”。

2012年,欧美连续几轮“双反”将我国光伏产业逼入困境,大批量的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使得行业陷入“寒冬期”,也促使了国内应用市场的启动。现如今“531新政”带来的又一次震荡,再次将光伏产业骨子里的问题暴露无遗。

而且光伏产业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重要的命门:融资贷款。2012年第一轮光伏危机的时候,就和融资贷款密切相关,当时银行收紧贷款,导致不少企业资金链断裂,进而关门大吉。光伏产业的负债率处于较高的水平,行情一旦不乐观,资金链就很容易出问题。所以“531新政”后,企业们最害怕的莫过于金融机构断贷抽贷,引发连锁反应。

许多人对于光伏产业“老大必死”的魔咒同样十分忌惮。纵观中国光伏行业的发展历史,不少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光伏大腕都是昙花一现后就跌落神坛。“这已经成为行业魔咒,老大哥上去不了多久就会摔得很惨,所以大家都在观望,这次哪个龙头最先掉下来。”一位业内人士说。

分析认为,我国的光伏龙头企业迅速正常的融资环境过于宽松,而且享受国家补贴政策,管理滞后、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也都跟不上,所以一旦碰到补贴下掉及融资收紧的情况,受到的挑战更大更严峻。

综上,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我国只能算得上是“光伏大国”,真正转型为“光伏强国”,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