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在2022工程创新服务绿色低碳发展高级别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球已有136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承诺,这一范围覆盖了全球88%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GDP和85%的人口。显然,“碳中和”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都将从中受益。

根据第三方机构预测,2022年,全球光伏市场新增装机容量不少于200GW,同比增长25%以上,直流侧累计装机容量将突破1000GW大关。其中,国内市场在大基地和分布式整县推进的带动下,将实现80GW以上装机,稳居全球装机规模之首。

从“三头在外”到全球最大全产业链制造基地、全球最大终端应用市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史可谓波澜壮阔,蕴藏着无数光伏人的辛勤汗水。以隆基绿能为例,作为全产业链制造龙头,隆基绿能在引领光伏产业选择先进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制造方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早在2006年,隆基绿能就确立了以单晶为核心的技术路线,从未动摇。2013-2015年,隆基绿能先后引入金刚线切割技术、PERC电池技术,积极扶持国内供应链企业发展,使得单晶硅片的成本大幅下降,与多晶的差距不断缩小,组件效率一路领先,性价比大幅提升,得到了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18年,单晶硅市场占有率达到56%,对多晶硅形成反超。如今,单晶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95%。其中,隆基绿能无疑是主要贡献者。

“领跑者计划”的推动让单晶、PERC技术路线有关企业受益匪浅,也让主管部门看到了光伏度电成本快速下降的潜力。从第二批领跑者项目开始,上网电价成了投资企业获取电站建设指标的关键,双面组件的应用被提上日程。2017年4月19日,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太阳能光伏展(SNEC 2017)上,隆基绿能正式发布重量级新品——Hi-MO2,正面、背面均采用玻璃封装,实现双面受光、双面发电,发电效率提升10%-25%,开启高效单晶PERC双面发电技术新时代。

2019年起,不同尺寸的硅片先后出现在光伏市场,再加上电池片数量、间距、排列方式不同,组件尺寸千差万别。2019年SNEC展会上更是出现了多种尺寸,给封装材料企业、设计院、EPC单位、电站开发企业带来严重困扰。面对如此形势,隆基绿能联合业内多家龙头,明确182mm作为18X系列硅片的标准尺寸,并将72片组件的尺寸确定为2278mm*1134mm,78片组件的尺寸确定为2465mm*1134mm,安装孔位置正式统一,帮助光伏行业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事实上,隆基绿能的努力不止这些。2021年3月,隆基绿能收购森特股份27.25%股份,并在2020年8月7日发布“隆顶”产品,重新定义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正式进军这一蓝海市场。据悉,隆基森特2022年的签约量已经相当于BIPV市场过去20年的总量,1+1>2效应初显。

从2000年成立至今,隆基绿能始终坚持技术创新提升产品价值,组建了超过1100人的专业研发团队,历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均保持在5%以上。至2022年上半年末,隆基绿能累计获得已授权专利1808项,在HJT、TOPCon、IBC等先进电池技术上均有所布局。业界关注的、甚至不关注的技术,隆基绿能都在进行深入研究。

2022年7月,被誉为“光伏大脑”的隆基绿能中央研究院正式投用,也是目前全球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电池研发中心。9月,隆基绿能西咸乐叶年产15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正式投产,标志着新型电池技术HPBC进入量产阶段。HPBC电池技术为隆基绿能首创,为分布式应用场景带来较高的价值,具有核心密集科技的“护城河”优势。

2021年4月至今,隆基绿能已连续11次打破多种电池转化效率的世界记录,保持行业领先的研发优势和先进成果产业化能力。

这使得隆基绿能的业绩稳健增长。10月28日,隆基绿能2022年三季报发布。不出预料,财报持续秉承稳健经营理念,合理控制经营风险。前三季度,营收870.35亿,同比增54.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9.76亿元,同比增45.26%,基本每股收益1.45元/股,同比增加43.56%。其中,三季度营收366.18亿,同比增73.48%。

隆基绿能:以技术创新提升产品价值

近日,隆基绿能官网、官微发布“光,下一刻闪耀”“光,有自己的思想”的海报,将时间指向11月2日,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届时,隆基绿能会推出怎样的新产品,整个光伏行业都在期待。无论新产品是什么,无论光伏行业走向哪里,隆基绿能都会在研发投入上始终锲而不舍、毫不吝啬,为的就是聚焦未来科技,不断探索钻研绿能技术、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引领实践科技进步,从而成为全球光伏技术领跑者和能源转型的推动者。这一点,不会改变。

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说:“我们由衷地期待,在行业技术沉寂多年后,能再迎来一次真正的技术突破和产业革命。”

11月2日,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