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这已是行业内共识。
我国拥有分布广泛且丰富的屋顶资源,分布式光伏前景广大但发展情况复杂,央国企、民企跑马圈地,投资商、设备商、中小经销商等不同环节相互挤压,市场足够热闹的同时也成为了利益的博弈场。
因此,在“双碳”战略下,央企国企、上市民企、中小企业等各方是否能高效协作,既考验着各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也同时验证着各行业龙头企业们的引领能力。
行业的先行者们已经为县域分布式光伏探索出了一个切实可能的发展道路。将目光移至中国版图的西南方,这里藏着利用分布式光伏发展“低碳机关”和“低碳城市”的另一种可能。
10月27日,由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指导,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协办的“碳路中国·共建低碳城市”——整县分布式光伏示范项目现场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会上行业专家、龙头企业负责人等交流分享了诸多发展分布式光伏所积累下的宝贵经验,探讨“低碳机关”建设和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加速分布式光伏在城市场景规模化发展。
政府表率:“低碳机关”带动分布式光伏成为新增长极
受益于可利用小时数在1300小时左右的丰富日照,近年来云南省持续积极开发本省太阳能资源,昆明市政府也不断探索实践,结合区域发展特点,积极打造宜居、宜业、绿色低碳生态之城,把低碳发展融入云南绿色山川,加快城市低碳转型。
今年7月,昆明市行政中心分布式光伏示范项目实现并网发电,装机容量1.46兆瓦,年均发电量186.5万千瓦时。
图注:昆明市行政中心分布式光伏示范项目现场实景
据悉,该项目完全按照“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开发建设,既实现就地消纳,又减少对电网冲击,相较“全额上网”模式,更符合国家对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的要求。加之利用行政中心闲置屋顶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用,在满足机关用电的同时,剩余电量还能上网卖电,可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
目前,距“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政策的下发已过去一年零四个月,越来越多的分布式项目渐次落地,但行业仍存诸多乱象,在此阶段更需要快速调整不恰当思路,真正在六百余试点中,打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式光伏推进方案。
在此背景下,昆明市行政中心率先打造“低碳机关”,作为政府表率,引领了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不失为一次典型案例。
技术创新:“四智”加持,打造“低碳机关”首选方案
若说政策是分布式光伏发展的基石,那么技术就是保障分布式光伏发展的动力。要想讲清楚华为智能光伏一套方案、多项技术所带来的综合性优势,便要首先明了其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主要包括:单个屋顶利用率偏低、电网接入困难、电站资产运营及运维难、电站建设质量差、安全隐患突出等。
要切实保障好分布式光伏落地,并成为“低碳机关”首选方案,以上问题必须得到解决,那么,华为智能光伏是如何来解决的?
据华为智能光伏业务常务副总裁童永智介绍:“华为智能光伏依托全球化的研发平台,通过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光伏技术的融合创新,提供了“智多发电”、“智臻安全”、“智高可靠”、“智简运维”的光伏解决方案,做到让光伏上屋顶,储能进园区。”
简单来讲,“四智”就是利用各项先进技术,针对分布式光伏推进过程中的挑战进行了一一击破,提供了最佳解决措施。如华为组件独立最优发电,不影响组串其余组件发电量,同时组件级优化避免失配影响,发电量提升了5~30%;又比如华为逆变器年故障率<0.5%,器件选型设计可靠,并经过严苛测试,可保障设备25年使用寿命等。
昆明市行政中心分布式光伏示范项目建设就是采用华为智能光伏最新的逆变器和优化器,每个组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在受阴影遮挡组件经优化器抬升电流,不会影响组串中的其他组件正常工作,最大程度消除热斑效应等不稳定因素,在确保项目电能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系统发电量。
合作共赢:引领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从本次昆明市行政中心分布式示范项目落地仪式中可以看出,昆明市行政中心与华润电力、华为智能光伏携手是一场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友好合作。
对于政府、投资商、设备商而言,还有更多的合作、更多的场景等待开发和利用。
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和为乡村振兴战略赋能,云南蓝禾城乡建设有限公司将光伏和农业、畜牧业有机结合,打造出“光伏+农业”模式。在现场会上,蓝禾与华为数字能源就光伏+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整县分布式光伏项目主题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新平县整县分布式光伏460MW项目与芒市400MW整市分布式项目也在深度合作中。
作为本次会议的压轴活动,华为智能光伏面向全国重磅发布行业首份《低碳智能县域解决方案白皮书》,该白皮书涵盖全国优秀案例,助力分布式光伏快速推进,着力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打造“光伏+机关”、“光伏+校园”、“光伏+乡村振兴”等多场景解决方案,让绿色电力惠及千行百业、千家万户。
据测算,2025年我国分布式光伏技术可开发潜力为14.9亿千瓦,其中农村、城镇住房屋顶光伏和工矿厂房,合计13.3亿千瓦,占到技术可开发总潜力的89%,将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