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50w人涌入SNEC”,可能是这段时间媒体最爱用的一句描述了。

而这次规模空前的会展,更是被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称为“今后三四年也很难超越的大party”。

即使是资深光伏人,也对此次火爆场面大为震撼,“每个展台都得挤,还经常挤不进去”。一位头部企业的品牌负责人则表示,“本来准备了三天的水,结果不到一天就全都消耗完了。”

除了延期一年攒足了人气,SNEC作为行业的风向标,更是在每一次盛会过后带来光伏行业大洗牌。从主论坛到展会现场,光伏人或是新能源人关注的热点问题,都能在各个方面得到答案。

01

资本放弃光伏?

从到场人员和参展规模来看,丝毫看不出光伏产业的颓势。相反,作为一个距离人们生活较远的领域,三天时间内超50w人次参加一个行业的展会,这个数字恐在能源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有人关注就是好事,就意味着光伏依然具有一定的景气度。一方面,据世纪新能源网不完全统计,一季度我国光伏产业链扩产项目近70个,投资已近四千亿。另一方面供应端热火朝天,资本端却相对冷静,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在大会上晒出了一张“上证光伏指数”的走势图,持续下跌的走势引起了现场不少人的共鸣。

长期来看,资本没有放弃光伏,双碳目标当然会为光伏乃至新能源完成托举,只不过,资本不喜欢没有惊喜的赛道。现场也有资本机构表示,未来几年依然会专注于新能源布局,但不会去过度区分,光伏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当下看来,更看好的还是储能。

02

产能过剩?

在23日的SNEC全球绿色能源领袖对话中,各位光伏领袖对产能过剩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总的来说,产能过剩隐忧浮现,而且从后续展会情况来看,每个环节都在过剩,关键是看如何处理过剩的问题。

24日晚晶科能源宣布耗资560亿元布局57GW产能的一体化项目遭上交所问询,其中一条是被要求说明新建产能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风险,又将产能过剩问题再一次送上风口浪尖。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指出,“2022年初至2023年4月底,我国光伏产业链规划扩产项目超过460个。尽管这些项目能否最终落地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是毕竟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扩产规划基数,它预示着更大的竞争压力正在酝酿之中。”

“局部的不平衡现在已经逐渐凸显,市场供给有紧张的时候,就一定会有相对过剩的时候。”协鑫科技联席首席执行官兰天石认为,阶段性的产能过剩,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促进新技术的革新,客观上会起到促进产业发展的效果。

03

内卷怎么办?

内卷也是此次SNEC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光伏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甚至出现过度竞争、无序竞争的问题,行业大咖们纷纷高调呼吁回归理性。

高纪凡甚至比较直接地提出拷问,“未来行业能不能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构建一个新的发展生态,让整个行业不要有这么大的波动性?”高纪凡表示,光伏应走向3.0时代,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全行业能够共创共享共赢的发展模式。

事实上,在2023年硅料价格开始不断下滑之后,光伏产业又要开始面临价格战的老问题。而这个价格战是谁率先打响的?是手握硅料议价权的头部企业,还是愿意放弃利润俯身入场的光伏新军?

答案不得而知,但钟宝申在会上提到了近期央企招标的一个怪象:招标时给出第三方价格,同时设定规则:当第三方价格变化,订单价格随之变化。然后投标普遍出现比第三方价格低1毛。“这意味着什么呢?所有人报价低1毛,要么是亏损,要么就无法兑现交付。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这一现象被搬到台面上,与会的不少听众似乎深有同感,场下响起一片掌声。

价格方面的内卷引起了业内不少人士的抱怨,展会现场,一家主攻组件的企业也发开始做起了柔性支架,其负责人直言:“现在没有什么价格优势,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吧”。而作为拉晶环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碳碳热场,其生产企业也从前两届参展的40多家,变为了只有不到10家,其市场负责人表示,“之前大家一窝蜂的来,现在是大浪淘沙,不能光靠价格取胜,技术才是支撑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SNEC期间对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其中包括,行业要从野蛮扩张、无序生长、大起大落的历史周期波动中汲取教训,从冲动盲目型投资向理性稳健型投资转变,瞄准迭代趋势,基于供需内在逻辑,竞合发展,共生共荣。

04

尺寸能不能统一?

关于尺寸,基本上是,大咖们呼吁统一或是形成行业标准;市场份额大的,为自家站台;还有一些企业则更加谨慎,甚至避免说出直接的尺寸数据,以“矩型硅片”代替。

依然没有一家独大,也没有达成共识。包容、靠拢似乎成了在尺寸问题上的关键词。例如,晶澳科技在2023年SNEC展会发布的全新n型组件产品DeepBlue 4.0 Pro,对应的描述是“新一代尺寸矩形硅片的组件产品”,采用产业链和行业包容性更强的矩形硅片尺寸182mm*199mm,在维持组件宽度1134mm的前提下,一种硅片尺寸同时满足市场上1762mm、2333mm、2384mm和2465mm等四种长度的主流版型组件的生产,适应住宅屋顶、工商业屋顶和大型地面电站等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05

N型路线之争有无赢家?

N型趋势已成定论,从目前来看,TOPCon声量最高,成绩最突出,与经济性的原则也最吻合。海优新材作为国内领先的光伏封装胶膜制造商与供应商,从侧面也印证了TOPcon在市场上的主流地位。

但无论是N型哪种路线,技术只能在一个阶段领先,很快就会变成齐头并进。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认为,对光伏制造企业而言,最挑战的是如何把先进技术从实验室转移到产线,保证工艺的可重复性、可控性、一致性,这当中需要不断调配、优化、磨合、积累。“这些积累就让你的良率做的好,能让你的成本控制的低,在效率提升方面再比别人早一步,光伏行业也就那么一点点的优势,大家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只不过你比别人快那么一点点。”

06

储能开启猎杀时刻

光储一体在本次展会上大放异彩。光伏企业下场储能,有在市场上的先发优势,因为“很多客户是同一批人”。

这样的结论其实在4月份北京的储能展上就有先兆:首钢园人头攒动、冠名的企业出现了光伏玩家、厂商都在抱怨名片带少了……而在SNEC上34个馆中,以储能或相关技术领域为主题的场馆,就有10个,已接近三分之一。

考虑到同期举行的CIES中国国际储能大会(5.24-5.26),即使加上这一影响因素,来参展的头部企业也不在少数:比亚迪、宁德时代、首航新能源、蜂巢能源等等。有些是储能新品,如蜂巢能源发布三款储能芯片,用于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等,三款产品电芯均基于短刀结构创新,这意味着蜂巢能源短刀片电池不仅用在新能源汽车上,也将在储能领域广泛使用。有些则带来了光储一体的新品,如首航新能源带来了集中式储能系统新品SOFAR PowerMaster和320kW大功率组串式光伏逆变器SOFAR PowerMega,不仅体现了进军大型地面光储应用领域的决心和能力,也标志着首航新能源实现从户用、工商业到大型地面全场景光储产品覆盖,进一步完善了产品谱系。

据专业机构预测,截至目前有近9万家企业切入储能赛道。而如何降低储能成本、确保储能极致安全,成为储能发展的两大门槛。”

07

巨头强强联合占领市场,其它企业缝隙中争红利

排队IPO的光伏企业依然一大把,但目前看来,不管是新军还是老兵,市场已经处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阶段。圈子已成,价格和技术的厮杀都会非常激烈。虽然50w人的SNEC闪耀了整个上海滩,但转了大多数场馆后,就会发现,人气最旺的还是头部企业。

找到差异化的竞争之路,也能强势崛起——比如一道新能,虽然成立于2018年,但走出了一条绑定央国企、吃到N型红利的道路。比如三一硅能,背靠三一重工,成立不过9个多月,已完成硅棒、电池、组件等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布局,不仅有完善的“风光储氢”一体化解决示范性项目,也有620W TOPCon组件产品。

巨头们的联合则让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愈发拥挤。展会期间,多家巨头联手开大单:通威携手中国电建旗下公司,协鑫集团与华为数字能源合作,中节能太阳能与晶科、天合、双良、卓阳签约,隆基绿能亦收获4家合作伙伴,宁德时代与晶澳太阳能合作,TCL中环与沙特Vision Industries……强者恒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马太效应被发挥到极致,领先者的优势被无限放大,输在起跑线上的企业只能夹缝求生。

当然,还要看到的是,据说这次主办方的目标是盈利2个亿,而行业内人士私下里的判断,恐这个数字将达到3亿。

SNEC已圆满落下帷幕,光伏的盛会又带给了人们新的思考。通常,在每一次的SNEC后都会迎来一个领域的“洗牌”,在N型、储能、资本、国际环境都在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光伏行业风雨欲来,会有更多的人切入赛道,但一定会有更多人被淘汰出局。

原文标题 : 过剩?内卷?尺寸统一?各种尖锐问题,SNEC上巨头们给了答案